创建于1959年,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有我国迄今已出土唯一一艘由海外返航的中国传统木帆船及其大量伴随出土物,展示了东南沿海人民高超的造船技艺;各时期中国外销陶瓷器,则体现了彼时泉州在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见证国际商贸繁荣。
一件件展品,讲述着泉州与世界深度交往的历史。比如看似普通小巧的陶瓷净瓶——宋代磁灶窑绿釉印花军持,曾是对外贸易“爆款”。
“‘军持’从梵语‘kundika’音译而来,原指僧人用来净手的器具。”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林瀚介绍,这种陶瓷净瓶成为泉州磁灶窑的外销主力,源源不断运往东南亚与阿拉伯世界。
因其大量销往海外,这类“军持”在中国本土考古发掘中反而极为罕见,而这种“为海外定制”的外销思维,延续至今。在泉州晋江、石狮一带,从鞋子到服装,至今仍以满足全球市场需求为导向,古老的贸易逻辑,依然深植现代产业之中。
关于军持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东晋高僧法显的自传《法显传》:“法显亦以君墀及澡罐并余物弃掷海中……”。在法显翻译的《摩诃僧祗律》中还讲到佛教僧众的日常18种随身物品,其中就包括了军持。
军持,又叫君迟、水瓶、澡瓶、净瓶、澡罐等,《释氏要览·卷中》记载:“净瓶梵语军迟。此云瓶,常贮水,随身用以净手。”《寄归传》中说:“军持有二:若瓷瓦者是净用,若铜铁者是触用。”也就是说,军持有两种,一种是“净用”,以陶瓷制作,用来饮用和净手,手持和置放时都要保持干净;另一种是“触用”,以铜铁制作,随手可取,用于洒扫。
铁牛配资-股票开通杠杆-配资网站推荐-股票配资网首页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